第(2/3)页 所以,韦宝暂时不想把摊子铺那么大,不想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啃建奴这块硬骨头,别等下自己和建奴不停的对耗,把自己实力耗尽了,再没有把建奴耗死,然后大明,蒙古一起联起手干自己。 虽然王秋雅和贞明公主看不到韦总裁这么远,但韦宝在天地会有绝对的权威,韦宝说什么就是什么,韦总裁本人没有要置建奴于死地的意思,别人是毫无办法的。 王秋雅和贞明公主甚至认为韦宝是不是很喜欢聪古伦格格,按道理,韦总裁为了聪古伦格格不可能不顾江山事业。 她们都很了解韦总裁,韦总裁不是个风花雪月的人。 虽然韦总裁对女人挺重感情,但是上升到国的层面就不一样了。 韦总裁不可能为了一个女人,在国的层面上牺牲利益,感情和事业,韦总裁总是分的比较清楚的。 韦宝心情极好的回到宁远城,准备好好洗个澡,然后喝酒打麻将。 林文彪忽然想起一事,在护送总裁回宁远城的时候问道:“总裁,如何向大明朝廷上本子,这么大的事情,不能不报捷的吧?” “报捷!”韦宝想了想道:“肯定要报捷,但是怎么报,是一个问题。我们这一战得了多少建奴人头?” 所谓得建奴人头,就是死了多少留辫子的。 这里面包括了很多被建奴抓去的汉人和蒙古人。 必须得是长期刮头的人,临时刮的话,看的出来。 “三万五千左右吧。”林文彪道:“具体数字要等到明天才能统计出来。” “按实数报,人头全数押解京师。”韦宝道:“宝军死亡人数报四万五!死一个人得抚恤30两纹银,招募一个新兵是二十两纹银,合计五十两纹银,四万五乘以五十,一共向大明朝廷要贰佰贰拾伍万两纹银。” “好的,我马上安排。”林文彪道。 “别弄太整数了,要二百四十多万两吧,多弄点零头。”韦宝提醒道。 “好,好。”林文彪微笑道。 王秋雅和贞明公主暗忖,咱们总共死了不到五百人,报销二百四十多万两? 不过这回她们没有问,因为她们能理解韦总裁为什么要帮自己这边报这么多死亡。 多报死亡,一方面能多捞到抚恤金和招募新兵的银子,另一方面能让人觉得宝军战力其实没有那么强,还是不如建奴的。 这能给人一种感觉,宝军每次作战都死这么多人,宝军不怕死,韦总裁带兵很有一套。 这对韦总裁是最有利的,也不会引起明廷太多的猜忌。 要真的把宝军只用几百人的伤亡就杀死建奴三万多,并且俘虏建奴两万多人的情况报上去,明廷立刻得非常警觉了。 关于明廷是不是相信韦宝的上报,还有韦宝当初率军出关的时候,所有人都看到了只带了六千人出关,是不是有人会把真实情况告诉朝廷。 这些韦宝都是无所谓的,朝廷相不相信不重要,魏忠贤不在意就可以了。 韦宝对大明朝廷,对魏忠贤和皇帝都很了解,辽东的边事,他们本来就不太放在心上,对于韦宝想多弄点银子,多半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高高兴兴的回到宁远城,韦宝洗过澡之后,美滋滋的躺在床上抽烟,忽然不想打麻将了,想着辉煌的战果,万万没有想到宝军这么强悍,新式军队就是新式军队。 这一仗,可以让韦宝确信宝军已经是一支新式军队了。 次日,韦总裁一大早就接到宝军总参谋部的申请制造头盔的申请报告。 总参谋部认为头盔可以永久使用,可以防住头这个最重要的部位。 韦总裁想了想之后,同意了总参谋部的申请。 16-17世纪间的西班牙大方阵,火绳枪手和长矛手很多都有穿着胸甲佩戴头盔的。 西班牙大方阵的士兵似乎要自备护甲。 往后到了燧发枪时代,火枪的威力提高,传统的胸甲已经不足以防护子弹射击,变得没有意义。 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得各国为扩大兵力而压低投入在单个士兵身上的成本,护甲因而被线列步兵淘汰。 至于推车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你说的这些也不是没人想到过,在欧洲火药时代早期的捷克宗教战争中曾经有过有名的胡斯车阵。 不过随着十六世纪之后火炮技术的提高,这种降低步兵机动力的东西就会变成敌方炮兵的靶子,显然“推着独轮车,前面加装一定厚度的铁板”也是无法阻挡炮弹的直射的。 随着战争形式日趋近代化,战术机动的意义不断提高,士兵被要求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在战场上机动,这些降低部队机动能力且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也就不存在于欧陆战争中。 首先,防具的目的是减少伤亡,火绳枪时代是有的,但到了燧发枪时代射速威力精度都有大幅提高,步兵的防具意义不大了。 步兵不可能拿骑兵胸甲来用。 其次就是战术机动性,无论是大盾还是胸甲或是大车都牺牲了步兵的战术机动能力提升硬防御力的手段,而近代以来因为火力提升,部队战术机动能力的重要性远高于聊胜于无的硬防御手段--再强的盾牌也扛不住火炮的威力。 当然,并不是近代线列步兵就不用,防御作战时候肯定会设立胸墙,篱笆等工事。 有战斗力的线列步兵必然是常备军,这就必然是有相当工业实力的国家才能维持的。 这就跟古典时代的贵族骑士和征召农民的军队构成有本质的区别。 其中区别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装备由国家统一配备。 这样的背景下,大规模装备高品质防具基本上就是完全没有性价比的事情--量产的盔甲穿了也会被一枪打死。 韦总裁是支持戴头盔的,虽然当时的技术条件批量生产有实际意义的头盔价格太高。 但宝军人数少,海军三万,陆军总共只有七万人。 头盔肯定要。 欧洲这个时代的步军,前排是有板甲防护的,这种防御一是为了防御肉搏战,第二就是为了防弹。 滑膛枪和17世纪陆续量产装配的各种早期燧发枪已经到了百码之外就能击穿士兵板甲的能力。 所以在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后期和英国内战中,很多部队即使是前几排也不穿铠甲。 西方并不是没有考虑过战车,胡斯战车就是例子。 但是这种东西大大的拖下了军队的速度,更糟糕的是,当年面对土耳其大征服的时候,胡斯战车没能发挥其作用,所以后期战车在主力作战上的作用就越来越不受重视。 而铁板这类的,目前没见过,但是欧洲人进行围城战和攻城战会使用类似于麻袋一般的土木工事。 这些方式要比日本那种木楯或者竹捆要更有效率,而且日本人的铁炮是由火绳钩枪发展而来,实际上在威力上不如欧洲的滑膛枪,东亚几国的火枪都是由两牙的火绳钩枪发展而来,只有清代因为西征蒙古,获得了土耳其方面传过来***的赞布拉式,鲁密铳等样式的***火枪。 首先从战略上来说,厚重的大盾牌非常影响部队的行军能力,制作这些盾牌也很昂贵。 从战术上来说,排枪时代的火枪命中率很感人,而且步兵价格便宜,没必要给予更多的保护。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为了机动。 因为排枪时代比以往冷兵器的机动力是革命性的飞跃,士兵脱掉了沉重的盔甲,并经过统一严格训练,军官也在陆军学校经过系统学习,战争开始进入科学化,协调能力更是有了质的进步。 在这种新的战争方式中,军队在战场上行动更快,配合更紧密,在古代很难实现的阵型调整已经不是问题。 第(2/3)页